昆明東川區堅持“生態立區”念好山水經
站在小江與金沙江交匯處,手指著前方奔涌流入金沙江的滔滔河水,云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環保局局長張勁毅告訴記者:“為確保一江清水入金沙江,東川區提出不讓一滴污水入小江。雖然艱難,但這些年我們做到了小江出入境斷面水質均達Ⅲ類水的目標。”
“長江生態行”第三站就在這里展開采訪。
小江是東川人的母親河,金沙江下游的一級支流,處在云南烏蒙山和拱王山脈之間。雖然只有短短的138公里,但卻是長江上游生態環境最為惡劣的流域之一,潛在環境風險大,對長江泥沙貢獻率高。
小江流經采礦歷史悠久的“銅都”東川,沿岸有大大小小數十家礦企,生態破壞嚴重,環境欠賬多。再加上當地特殊的地形地貌,流域內植被稀少、荒漠化嚴重,泥石流頻繁。據調查,這里發育有一定規模的泥石流溝就有107條,嚴重威脅著區域和長江流域的生態安全。
“小江能有如此水質,來之不易。”東川區常務副區長朱紹彬感慨地說。近年來,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升級發展的壓力,加上2013年因銅礦企業無序開發將尾礦水直排入江,爆發了震驚國人的“牛奶河”事件,讓東川區委區政府痛定思痛,牢固樹立起“治理小江就是保護長江”的全局理念,堅持“生態立區”戰略,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了壓倒性位置,扎實開展生態修復和礦區復墾等工程建設。
在中國金沙股份有限公司湯丹分公司尾礦庫,記者看到,庫區猶如數十個籃球場大小,一層層整齊地碼放著澆筑成扁圓柱形的尾礦固體,每袋高三四十公分、寬一米多,外面覆蓋著黑色模袋,防止礦渣流失。東川區安監局副局長彭云高介紹說,等到尾礦渣脫水固結后,就可在上面撒土種草種樹,進入復墾階段。
從2014年起,東川區連續3年每年安排1000萬元用于推進尾礦庫項目建設,目前已建成幾十座。同時,政府加強監管,要求企業沒有尾礦庫不能生產,“再也不能發生‘牛奶河’那樣的事件了。”彭云高語氣堅定地說。
為綜合治理水土流失和地質災害,東川區在生態修復上更是付出了巨大努力。采訪組沿著小江河谷行進,只見兩岸山坡上稀稀疏疏地覆蓋著一層綠意,與山體的紅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泥石流沖刷侵蝕而成的溝壑,依然清晰。
據介紹,東川屬干熱河谷地區,同時河谷多為泥石灘,土壤堅硬,樹苗無異于在水泥地上扎根,存活難度可想而知。采訪當天,這里已達33度高溫,頭上驕陽毫無遮擋的直曬,讓人有些眩暈。一路上,記者真切體驗到干熱河谷氣候的威力,也理解了綠化復墾的不易。
在大白泥溝生態修復治理工程示范點,記者看見,堅硬的沙石地塊上,耐旱的劍麻和銀合歡樹連成了片,大量野草夾雜其間,已超過人高。
東川區林業技術推廣站站長賀永介紹說,這片面積為1500畝左右的示范點,是全區各職能部門花了4年多時間才種起來的。泥石流沖擊后,河岸變了,種樹人也跟著變;種下的樹苗死了,第二年再接著種。在東川人不懈努力下,當地森林覆蓋率發生了倍數級的增長。20世紀80年代中期僅為8.8%,如今已達到31%。到2020年,將力爭達到36%。
“現在,東川的泥石流雖然還有,但再也不會出現以前那種規模了。小江也開始變得清澈,帶入金沙江的泥沙也越來越少了。”東川區國土資源局副局長鄭興霖說。
東川區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讀好“山字經”,做好水文章,走好環保路。雖然仍困難重重,但對于“銅都”而言,綠色轉型發展之路正在徐徐展開。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