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加力 護衛吉林的“碧水藍天”
天更藍、山更綠、水更綠……這是人們對生存家園優美環境的向往和追求。這種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祈盼,也決定環保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如今,伴隨著美麗中國建設的提速,環保產業的發展空間日益廣闊,發展質量也穩步提升。
新技術新設備助力產業市場開拓
河南省平頂山的一所發電廠,原本使用干粉脫硫除塵,粉塵排放濃度約為120毫克/立方米,達不到相應標準;應用了布袋除塵設備技術改造后,除塵器的過濾面積和過濾風速大大降低,粉塵排放濃度降至3-5毫克/立方米。柳河縣此前新建的一個垃圾填埋場,應用膜處理技術的設備來處理污水,不僅設備智能可控、操作便捷,污水排放也達一級b標準,還為企業節省2-3人的人力成本……
如今,隨著美麗中國建設、污染防治攻堅戰深入開展,龐大的環保市場空間持續釋放,環保產業保持較快發展的好勢頭。
在泊頭市一家環保企業負責人陳亮眼中,我國的環保產業于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初期開始起步,經歷一段孕育期后,20世紀90年代,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環保產業逐步發展,如今,已進入高速發展階段,環保產業已成為支撐經濟效益增長的重要力量。
“感受最深的是技術上的革新和突破。”吉林省一家環保企業負責人王興志說,以前很多企業都照搬國外技術,經歷市場沉淀后,大家都開始潛心專研技術,尤其市場出現了適合東北冬季寒冷氣候條件的新產品。此外,很多企業都有與時俱進的理念,不僅能把新技術應用的實踐,還能將數據反饋到日常的生產環節中,發揮起“大數據”的作用。
嚴政策強監管環保產業迎來發展良機
一方面,環保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顯著增加,市場領域逐漸擴大;另一方面,環衛、社會化監測、污染調查評估等過去非市場化的領域開始開放,環境服務模式創新,形成了新的市場。
采訪中,多位業內人士一致的感受:“這些年,環保產業發展的速度太快了。”
從網絡中的數據便可見端倪。數據顯示,“十二五”以來,我國環保產業年均增速約為26.9%,2016年環保產業的銷售收入是1.15萬億元,較上年增長約19.8%,成為我國一個“萬億級”產業。2017年環保產業的銷售收入達1.35萬億元,比2016年增加了17.4%。2018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同比又增加了18%。
黨的十九大會議,對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出了系統部署和安排。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明確了重點任務,各項污染防治攻堅戰和專項行動計劃大力實施,中央環保督察深入推進,環境監管力度明顯加強,2019吉林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表示,啟動藍天、碧水、青山、黑土地和草原濕地“五大保衛戰”……這些因素有力推動了環保產業潛在市場向現實市場轉化,有效釋放了環保產業市場空間。
“正是這種嚴政策強監管的環境下,給環保產業帶來了發展良機。”陳亮說。
用心做加把力良性競爭才能走得久遠
然而,在整個環保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市場也出現了一些不太“和諧”的聲音。
陳亮說,惡性競爭已經成為環保產業一個痛點。隨著企業主體越來越多的進入市場,有企業低價中標的現象存在、生產的產品質量也參差不齊,給市場埋下了低效或無效治理的隱患。他建議,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監管力度,嚴把產品“質量關”。
對于3月19日-21日即將在長春國際會展中心召開的2019中國•東北亞清潔能源(供暖)產業博覽會,陳亮也是滿懷期待,他希望能借助這樣的平臺,更好的展示企業產品和品牌,結識更多的同行,一起把產業發展做好。
“這是一個利國利民的事業,倡議企業主們要懷著一顆敬畏之心去經營。”王興志建議,一是跟緊國家政策決策,用前瞻性的目光考慮問題;二是,深挖技術,保證企業長足發展;三是要擁有開放的思想和包容的胸懷,多跟荷蘭、瑞士、日本等環保治理得好的國家學習寶貴經驗,這樣才能讓企業在良性的運行環境中越走越遠。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