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妇内射中岀黑人_国产午夜无码福利在线看网站_熟女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性色av毛片特级

媒體/合作/投稿:010-65815687 點擊這里給我發消息  發郵件

 為助力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谷騰環保網隆重推出《環保行業“專精特新”技術與企業新媒體傳播計劃》,七大新媒體平臺,100萬次的曝光率,為環保行業“專精特新”企業帶來最大傳播和品牌價值。

    
谷騰環保網 > 新聞信息 > 正文

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標準化的進展與建議

更新時間:2020-11-12 11:01 來源:賽迪研究院節能所 作者: 趙越 閱讀:3090 網友評論0

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及標準化現狀
 
(一)產業發展現狀
 
1.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業
 
“十三五”以來,受經濟增速放緩、新舊動能轉換加快、產業結構深化調整、環保約束增強等因素影響,我國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出現下降趨勢,從2016年我國大宗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36.78億噸、2017年產生量36.56億噸,下降至2018年的固廢產生量34.49億噸,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2018年,大宗工業固廢產生量同比下降5.7%,主要由于尾礦產生量大幅下滑所致。
 
分種類看,2018年我國大宗工業固體廢物中,尾礦占比依然最大,為35.21%;其次是煤矸石、粉煤灰和鋼鐵冶金渣,分別占19.25%、18.26%和15.91%,這四類工業固體廢物占了總量的88.6%。工業副產石膏、赤泥、有色冶煉渣所占的比例相對較小,分別為6.51%、3.05%和1.80%。
 
2018年,我國大宗工業固體廢物利用量18.48億噸,較2017年17.16億噸增長超1億噸,綜合利用率約達到53.58%,較2017年46.94%增長6.64%。2018年我國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的提升主要源自于以下兩方面:一是受金屬礦山及非煤非金屬礦各省的產能退出和中小規模礦井關停影響,尾礦產生量出現大幅下降,大宗固廢廢棄物產生總量較2017年降低2.07億噸,降幅達5.66%。二是綜合利用渠道固廢摻加比例增加,受禁止河道采砂、開山炸石等相關政策影響,砂石骨料相對缺乏,尾礦、廢石、鋼渣等固廢在水泥、混凝土等方向的應用比例提高。
 
目前,從利用途徑來說并未發生巨大變化,依舊以建材建筑行業應用為主。水泥、混凝土、新型墻材等產品消耗的工業固廢量,約為工業固廢利用總量的70%。各類固廢綜合利用方面,綜合利用情況最好的為有色冶煉渣,其綜合利用率高達90%以上;其次為鋼鐵渣、粉煤灰和煤矸石,綜合利用情況最差的仍舊為赤泥,2018年赤泥的綜合利用率僅為4.29%。
 
2.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產業
 
2018年,我國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塑料、廢輪胎、廢紙、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報廢機動車、廢舊紡織品、廢玻璃、廢電池十類資源回收總量為3.2億噸,同比增長13.4%。其中,廢鋼鐵和廢舊紡織品回收量漲幅比較明顯,同比增長22.3%和8.6%;廢紙和廢玻璃回收量有所下降,同比減少6.1%和2.8%。
 
分種類來看,2018年我國廢鋼鐵回收量21277萬噸,同比增長22.3%。其中,回收鋼鐵企業廢鋼鐵18777萬噸,同比增長26.9%;回收其他領域廢鋼鐵2500萬噸,同比下降3.8%;廢銅和廢鋁的回收量分別為210萬噸和510萬噸,分別占再生銅和再生鋁原料供應量64.6%和73.3%以上,廢鉛酸蓄電池的回收量達到345萬噸;廢塑料回收量為1830萬噸,同比增長8.1%;廢紙回收量為4964萬噸,同比下降6.1%;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房間空氣調節器、電腦的回收量約為16550萬臺,約合380萬噸;機動車回收量為199.1萬輛,同比增長14.3%;廢舊紡織品回收量約為380萬噸,同比增長8.6%;廢舊輪胎的回收量為512萬噸,其中翻新量為27萬噸,再生利用量為485萬噸;廢電池(鉛酸電池除外)回收量約為18.9萬噸,同比增長7.4%,其中廢一次電池回收量約為3萬噸,廢二次電池回收量約為15.9萬噸;廢玻璃回收量為1040萬噸,同比下降2.8%。
 
十種再生資源回收總值為8704.6億元,同比增長15.3%,除廢紙回收價值有所下降外,其余再生資源品種回收價值均有增長。其中,報廢機動車增幅最高,同比增長36.9%;廢輪胎增幅相對最小,僅同比增長1.8%。
 
3.再制造產業
 
我國再制造產業發展處于初級階段,產業體系尚未完善,與歐美發達國家具有一定差距。2005年以來,國務院及有關部門持續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大力推動再制造產業快速發展。先后公布了七批《再制造產品目錄》,在長沙、馬鞍山、合肥、上海等地設立了5家“國家機電產品再制造產業示范園(集聚區)”和4家“國家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
 
我國再制造產業以智能再制造為發展方向,通過壽命評估技術、納米表面工程、復合表面工程、自動化表面工程和先進智能制造等技術,使舊件尺寸精度恢復到原設計要求,并提升零件的質量和性能。與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節能60%,節材70%,節約成本50%,幾乎不產生固體廢物,大氣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
 
通過不斷的創新發展,目前我國再制造產業已經涉及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機床、辦公設備、重型裝備等多個行業和應用領域。截至2018年底,我國再制造發動機、變速器的生產能力超過15萬臺,再制造發電機、發動機等部件的生產能力超過160萬臺。粗略估計,整個再制造產業產值已超過1000億元。
 
(二)標準發布現狀
 
1.按標準級別分類統計情況
 
通過“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對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相關標準進行檢索,檢索關鍵詞為16個,分別是“綜合利用”“循環利用”“回用”“回收”“再生”“廢棄物”“廢物”“余熱”“再制造”“尾礦”“鋼渣”“冶金渣”“粉煤灰”“煤矸石”“工業副產石膏”“赤泥”。檢索結果顯示: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相關標準共計911項(去除重復項),包括國家標準326項,行業標準353項,地方標準232項。具體如下表所示。
 
 
 
2.按標準應用領域分類統計情況
 
分領域來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領域檢索到相關標準40項,其中:綜合類標準21項,鐵尾礦綜合利用標準8項,銅尾礦綜合利用標準2項,其他有色金屬尾礦綜合利用標準1項,非金屬尾礦綜合利用標準2項,油污泥綜合利用標準5項,油母頁巖綜合利用標準1項。工業三廢綜合利用領域檢索到相關標準356項,其中: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綜合類標準4項,冶煉渣綜合利用標準101項,粉煤灰綜合利用標準38項,工業副產石膏綜合利用標準18項,煤矸石綜合利用標準14項,化工廢渣綜合利用標準13項,赤泥綜合利用標準5項,其他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標準15項;工業廢水綜合利用標準46項,工業廢氣綜合利用標準20項,工業余熱綜合利用標準82項。再生資源綜合利用領域檢索到相關標準402項,其中:再生資源綜合類標準30項,廢有色金屬綜合利用標準78項,廢塑料綜合利用標準65項,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綜合利用標準55項,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標準37項,廢紙綜合利用標準13項,報廢汽車綜合利用標準10項,廢礦物油綜合利用標準9項,廢鋼鐵綜合利用標準8項,廢舊木材綜合利用標準8項,廢舊輪胎綜合利用標準4項,其他再生資源綜合利用標準85項。再制造領域檢索到相關標準113項,其中:再制造綜合類標準25項,汽車零部件再制造標準21項,工程機械再制造標準13項,礦采機械再制造標準8項,工業機電設備再制造標準6項,機床再制造標準2項,船舶再制造標準2項,辦公信息設備再制造標準10項,其他產品再制造標準26項。

 
 
3.按標準化對象分類統計情況
 
按標準化對象不同,標準可分為技術標準、管理標準、工作標準3大類,其中技術標準又可以細分為基礎標準、產品標準、方法標準、安全環保標準。檢索到的911項資源綜合利用標準中,基礎標準493項,主要是資源綜合利用相關的原則、通則、導則等具有廣泛指導意義的標準;產品標準163項,包括資源綜合利用相關產品的結構、規格、質量和檢驗等標準;方法標準168項,包括資源綜合利用工藝、實驗、檢測、抽樣、操作、評價方法等;安全環保標準62項;管理標準22項;工作標準3項,涉及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工作責任、考核辦法等。總體來看,現有資源綜合利用相關標準中,基礎標準占比54%,在工業三廢、再生資源、再制造領域分布較為均衡;產品標準、安全環保標準、管理標準、工作標準分別占比17.9%、6.8%、2.4%、0.3%,且聚焦在再生資源綜合利用領域;方法標準占比18.4%,主要集中在固廢和再生資源兩個領域。
 
4.按標準標齡分類統計情況
按標準發布時間來看,檢索到的911項資源綜合利用標準中,2015年-2019年發布的標準(以下簡稱“新標準”)共有488項,占比53.4%;2014年以前發布的標準(以下簡稱“舊標準”)共有425項,占比46.6%。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標準40項,其中新標準14項,占比35%;舊標準26項,占比65%。廢水廢氣余熱相關標準152項,其中新標準85項,占比55.9%;舊標準67項,占比44.1%。工業固廢綜合利用標準204項,其中新標準120項,占比58.8%;舊標準84項,占比41.2%。再生資源綜合利用標準402項,其中新標準233項,占比58%;舊標準169項,占比42%。再制造標準113項,其中新標準34項,占比30%;舊標準79項,占比70%。
 
二、存在的問題
 
(一)標準制定缺乏專業的技術歸口單位
 
我國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標準化管理機制,主要是以各行業協會為技術歸口單位,組織征集各行業內標準化項目,督促指導標準制修訂。但是,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標準具有跨行業、跨產業的特殊性,將其納入現有行業協會管理,存在對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特殊性認識不足,協會間定位不統一,產業分類、統計困難等問題,較難將市場上有需求的標準化項目征集上來,標準審查環節的專業性也較難保障。
 
(二)缺乏產品標準,多數產品無標可依
 
我國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品超過千種,與普通產品相比,以工業廢棄物為原料,其生產工藝及產品性能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專門制定符合其特點的產品標準,引領產品品質提升。但目前,該領域產品標準十分缺乏,相關標準共計只有163項(包括資源綜合利用設備類產品),其中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產品相關標準只有36項。許多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只能借鑒普通產品標準或參照相關行業標準,存在指標不適用和跨行業壁壘等情況。無產品標準可依,不僅影響產品品質的規范和提升,也導致產品市場認可度較低,大規模推廣難度加大。
 
(三)標準更新速度慢,部分標準亟待修訂
 
我國《標準化法實施條例》第20條規定:標準實施后,制定標準的部門應當根據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適時進行復審。標準復審周期一般不超過5年。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發展較為迅速,以3-5年為標準復審周期,較能保持標準的有效性、先進性和適用性。而從目前發布的911項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相關標準來看,5年內發布的只有488項,另有425項標準是5年以前發布的,占比46.6%;最早發布的現役標準,可追溯到1991年的《煙道余熱鍋爐技術條件及其主要要求》。可見,我國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相關標準整體比較滯后,亟需啟動標準復審和修訂工作。
 
三、建議
 
(一)建立統一專業的標準化技術歸口單位
 
針對工業資源綜合利用領域,建立權威統一的標準化技術歸口單位,集中負責該領域標椎化工作,統籌推進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相關標準的研究、制定、發布、修訂、廢止以及標準化推廣等。將現有分散于各機構的同類標準化工作,向該機構整合。根據產業特點,招納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標準化專業人才,按照固廢、再生資源、再制造、礦產等細分領域下設標準化分支機構,保證標準化工作全面覆蓋工業資源綜合利用領域,同時保持較高的專業性。
 
(二)盡快補齊產品標準
 
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品,由于以工業廢棄資源為原材料的特殊性,要想獲得市場認可,產品標準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務之急,是理清國內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品類,找出產品標準缺項,集中力量推進缺項產品標準的制定發布工作。選擇與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關、產生良好環境效益、具有較高附加值的產品,優先制定產品標準,帶動其他產品標準的制定。鼓勵企業以制定綠色產品標準為最終目標。
 
(三)及時完成標準修訂
 
要高度重視標準修訂工作,加強對產業發展動態與趨勢的跟蹤和研判,及時開展標準復審,檢驗標準指標的有效性、先進性和適用性情況,對不能否滿足產業發展需求的老舊標準,要及時予以修訂更新。只有標準能時刻發揮規范引領作用,產業才能持續良性發展。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

關于“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標準化的進展與建議 ”評論
昵稱: 驗證碼: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谷騰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2022’第九屆典型行業有機氣(VOCs)污染治理及監測技術交流會
2022’第九屆典型行業有機氣(VOCs)污染治理及監測技術交流會

十四五開篇之年,我國大氣污染防治進入第三階段,VOCs治理任務…

2021華南地區重點行業有機廢氣(VOCs)污染治理及監測技術交流會
2021華南地區重點行業有機廢氣(VOCs)污染治理及監測技術交流會

自十三五規劃以來,全國掀起“VOCs治理熱”,尤…

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5月31日,在經歷了廣泛征求意見、充分調研論證、反復修改完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