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如期完成100項年度任務,55項指標取得預期成效,其中15項指標國內領先,9項指標國際先進。”近日,廣東省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公布了“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階段性成果。
據了解,深圳市國土面積約1997平方公里,管理人口卻超過2000萬,各類固體廢物(以下簡稱“固廢”)每天產生量高達44萬噸,固廢治理顯得尤為迫切。因此,深圳市自2019年入選“無廢城市”建設試點以來,積極探索“治廢”新路徑,力爭將深圳打造成為超大型城市固廢治理樣板。
統籌保障:四大體系“四輪”驅動
“成立全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領導小組,市委書記親自任組長,市長擔任常務副組長,各有關單位‘一把手’為成員,全市上下‘一盤棋’推進建設。”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李水生介紹。在深圳,“無廢城市”建設工作被擺在了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市級領導統籌推進。
為確保工作落細落實,深圳市高標準制定試點建設實施方案,構建十大體系,安排100項任務,并按“臺賬化、項目化、數字化、責任化”要求,分解落實到具體責任單位、責任人。同時,出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責任清單,制定組織實施、考核評估等9項工作制度,一方面明確各部門固廢管理責任,另一方面全面協同各項任務推進,動態實施評估。
此外,深圳市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建立“制度、市場、技術、監管”四大體系進行“四輪”驅動。“我們利用‘特區立法權’優勢,在制度方面,將生產者、產廢者責任延伸制納入法治框架,編制4部地方法規和3部地方規章,出臺77份政策文件,用制度助力‘治廢’。”李水生介紹。
在市場方面,強化政府宏觀經濟調控,系統打造綠色金融服務體系。積極培育本地固廢利用處置企業131家,財政補貼52億元收運處置生活垃圾、市政污泥、醫療廢物,激發固體廢物各類市場活力。
在技術方面,新增51項地方標準規范,創新25項科技攻堅技術,其中3項技術榮獲2020年度廣東省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一等獎,5項技術入選國家“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先進適用技術目錄。
在監管方面,建立市-區-街道三級巡查執法體系,創新環保主任、環保顧問等制度提高企業服務和監管水平。
源頭減量:“綠色產業+綠色生活”兩手抓
“降低固廢產生強度是無廢城市建設的核心任務。”深圳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說道。為全力推進固廢源頭減量,深圳市聚焦綠色循環,一手抓綠色產業發展,一手抓綠色生活推廣。
在綠色產業發展上,深圳市一方面淘汰低端落后企業,另一方面以高新技術為綠色賦能,積極推廣創新減排技術,其中,深圳市招商工業集團友聯修船基地采用高壓水刀替換傳統鋼砂除銹的方式,助力一般工業固體廢物每年減少10萬噸。
與此同時,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新開工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比達38%,累計13個項目獲評省級示范項目,占全省30%,位居全省第一。此外,推進“美麗田園”建設,秸稈還田利用,實現化肥和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農膜回收率93%,農藥包裝回收處置。
在綠色生活推廣上,深圳市于2020年10月發布《深圳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強制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在全市設置2.2萬個集中分類投放點,聘請2萬名督導員現場定時定點督導。截至目前,全市3815個小區和1690個城中村實現垃圾分類全覆蓋,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利用率從30%提升到42%,在全國46個重點城市垃圾分類中名列前茅。
據了解,“無廢城市細胞”建設、塑料污染治理升級行動、同城快遞綠色包裝和循環利用、“光盤行動”等也是深圳市推廣綠色生活方式,引領全民綠色行動的重要措施。
末端處置:新建投產項目提升本地處置能力
地少人多,產廢量大是深圳的“硬傷”,為實現各類固廢無害化處置,深圳通過本地處置和外運協同處置的方式已實現固體廢物100%無害化處置,但本地處置作為最高效的處置手段,仍存在處理處置能力不足問題。
因此,提升本地處置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這既是深圳固廢治理面臨的最突出問題,也是體現超大型城市和先行示范區擔當的關鍵。
深圳市以試點建設為契機,聚集資源,加大投入,新建投產46個項目,各類固體廢物本地無害化處置能力提升至每日6.5萬噸,資源化利用能力提升至每日14萬噸,無害化處置能力比試點前增加了一倍以上。
其中,南山二期、寶安三期、東部電廠三個能源生態園垃圾焚燒項目竣工投產,新增每日1萬噸處置能力,原生生活垃圾實現全量焚燒和零填埋;累計建成24家固定式建筑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設施,利用處置能力達到每日12.1萬噸,初步實現綜合利用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新增8個危險廢物收集和3個利用處置設施,全市危險廢物本地收運處置總能力達到每日2824噸,比試點前增加了31%,本地處置種類達到41大類,占危險廢物名錄的89%;新增18座污水處理廠污泥干化設施,新建華潤海豐電廠污泥摻燒項目,摻燒發電能力達到每天6000噸,污水處理廠污泥實現零填埋。
目前,深圳市圍繞六類固體廢物開展綜合治理改革,現已形成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減量+分類收運利用+全量焚燒處置”模式、建筑垃圾“源頭減排+資源化利用+多渠道處置+全過程智慧監管”模式、一般工業固廢“綠色制造+創新技術應用+電子聯單管理”模式、危險廢物“標準化貯存間+視頻遠程執法檢查+危險廢物平臺交易”模式、市政污泥“廠內深度脫水+燃煤電廠摻燒處置+零填埋”模式以及農業廢棄物“美麗田園+農膜定點回收+廢棄物循環利用”模式等一批可以為超大型城市固廢治理提供經驗和借鑒的示范模式。
閉環監管:科技賦能現代化固廢監管
值得一提的是,智慧管控作為建立現代化固廢監管的核心,深圳市以科技賦能智慧管理,始終把固體廢物智慧監管系統作為智慧環保監管平臺建設的核心項目推進。
一方面,按照全覆蓋監管要求,建成全部固廢種類智能模塊,特別是針對危險廢物,智慧監管已覆蓋所有產廢企業,處置企業全部完成視頻監控和車輛GPS+視頻在線監管,并通過視頻實施遠程檢查督導,實現“不見面”執法監管,最大限度減少現場檢查頻次,節省執法人力,執法人員需求縮減80%,實現全方位、無死角高效監管。
另一方面,按照全流程管控思路,從產廢到運輸、處置,全流程電子監控,自動產生數據,并實時分析預警,全過程智能化閉環監管,實現源頭可追溯、過程可跟蹤、處置可監控。
在深圳市“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推進會上,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文忠說道:“就算試點工作驗收通過,也只意味著我市‘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才正式開始,我們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根據深圳市“無廢城市”建設總體目標的要求,深圳到2020年底,要初步形成綠色發展和生活模式,固體廢物全部無害化處置;到2025年,“無廢城市”主要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顯著提高;到2035年,“無廢城市”主要指標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固體廢物源頭減量效果顯著;到本世紀中葉,“無廢城市”各項指標領先國際先進水平,樹立“無廢城市”國際標桿。
下一步,深圳將進一步深化“無廢城市”建設,加快深汕生態環境產業園等項目建設,持續提升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能力;深入開展各類固體廢物精細化分類管理,重點提高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效率;全面推廣“無廢”行動,推進源頭減量,深度培育“無廢”文化,以先行示范的使命,努力打造超大型城市固廢治理的示范樣板。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