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碳達峰碳中和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性任務
3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
生態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現代化的根本遵循。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彰顯了我國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的戰略定力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必須在持續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戰略認知和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大戰略、大框架、大邏輯中,堅決把碳達峰、碳中和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性任務,借以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更好地推動社會全面綠色轉型,更好地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更好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實現新進步。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千年大計
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要求我們必須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饋贈人類;反之,“如果說人靠科學和創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對人進行報復”。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回顧百年中國共產黨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奮斗史、發展史,都是黨領導人民書寫的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史。
20世紀20年代-40年代的中國,自然災難和社會動亂、戰爭破壞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對廣大民眾的自然威脅和生死存亡危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積極探索在戰亂與自然災害中如何救荒、生產、育人,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動源。1937年9月,邊區政府就深刻認識到為從根本上改變西北大陸性的氣候、溫度、雨量、含蓄水源以及防止山洪泛濫,必須大量培植國家森林富源資源,廣泛發動群眾植樹造林;1947年9月,毛澤東同志在陜北葭縣(今佳縣)發出了“沒有黃河,就沒有我們這個民族”的感慨,激勵和感召著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從提出“對自然不能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利用不講建設”,到認識到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從“科學發展觀”到“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從黨的十七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寫入黨代會報告,到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從黨的十九大首次將“美麗中國”作為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目標,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這一偉大歷程,凸顯出中國共產黨始終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領導力量,凸顯出生態文明建設對于確保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建設美麗中國極其重要的基礎地位和戰略地位。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現代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遵循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思想遵循,是21世紀的自然辯證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創造性地揭示了人類社會人與自然關系交融互動、對立統一的發展規律,其所蘊涵的“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等系列重大科學論斷,深刻揭示了人類文明發展規律,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自然觀和生產力理論,深化了黨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進一步拓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新視野,是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于一體的科學完整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特別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堅持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統一,堅持發展和保護的統一,創造性地破解了工業文明數百年來發展與保護“二元悖論”的歷史性難題,是關于人類社會怎樣通過“綠色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永續發展的新發展理念、新的實踐論。
學習好、貫徹好、落實好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自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既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旗幟鮮明講政治基本立場的體現,也是新時代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現代化、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
把碳達峰、碳中和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性任務
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0年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2021年要抓好的八大重點任務之一。這次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提出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則進一步要求從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戰略布局的高度,更加全面系統把握碳達峰、碳中和對于“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及至2035年、本世紀中葉建設和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既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又在全球范圍內促進和實現人類社會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范式轉型的重大意義。
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碳排放大國,要更好加強碳達峰、碳中和頂層設計和戰略布局,一方面,立足國情,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減排降耗,倒逼傳統產業轉方式、調結構,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另一方面,面向未來,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建設綠色生態低碳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從國際視野看,通過宣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既展現我國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建設清潔美麗世界的大國擔當,又不斷增強我國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主動權和影響力,推動和引領國際社會加速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從而在整體上促進和實現全球生態文明建設。
可以說,碳達峰、碳中和就是反映和體現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牛鼻子”、試金石,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就等于抓住了事物的根本。要在全面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歷史新臺階、實現新進步的雙重邏輯中,把碳達峰、碳中和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性任務。
系統把握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若干實踐舉措
馬克思指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闡述歷史唯物主義原理時,指出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對孿生姊妹,以及人類生產生活必須依靠“自然富源資源”,即作為基本生活資源的水、土壤和空氣,以及作為基本勞動資源的森林、煤炭和貴金屬等。
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必須從生產方式、能源方式、生活方式入手,重點把握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若干舉措。
一是著力推動循環、低碳、綠色的生產方式。從物質流動的方向看,傳統工業生產是一種單向流動的線性生產,即“資源—生產—消費—廢棄物排放”。要推動線性生產方式向“資源—生產—消費—再生資源”的閉合圈流程轉變,全面提高資源利用率。
二是加快形成部分或全面替代化石能源消費的清潔能源體系。我國碳排放總量大、強度高,根源是化石能源的大量開發和使用,特別是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煤炭消費比重過大。在碳達峰基礎上推進碳中和,首先要加大力度推動鋼鐵、建材建筑、化工、重型交通等傳統高耗能行業產業升級,大幅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還要加快形成太陽能、風能、水能、氫能等清潔能源為主的能源供應體系。
三是堅持創新驅動,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提供關鍵性技術支撐。不論是淘汰落后產能,還是推動生產方式和用能方式智能化、綠色化、低碳化,要強化技術創新,包括直接積極研發和推廣化石燃料、生物質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等。必須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更多強調創新居首,提高防止被別人“卡脖子”的危機意識,全面提升技術創新水平和能力。
四是大力推進自然碳匯。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系統工程理念,加大力度增加森林碳匯,系統實施農田、濕地、荒漠改善及水土保持等自然碳匯生態工程,增加自然碳匯。
五是加快生活方式轉變。工業文明的生活方式,以物質主義—經濟主義—享樂主義為主要特征,是一種高消費、高碳排放的生活方式。在盡早實現碳達峰的基礎上實現碳中和,尤其需要建立起人與自然、生產與消費、物質與精神平衡協調的社會文明機制,推動生態文明觀下的綠色生活方式轉型。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智庫理論部主任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