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化工園區和化工企業要如何響應?
“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峰,努力爭取于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是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彰顯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堅定決心。2021年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再次強調,要實施重點行業領域減污降碳行動,要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從國際經驗來看,多數國家在制定減排政策時將“命令-控制式”政策工具與“市場化”手段相結合,整體呈“混合式”特征。
碳達峰碳中和在中國的實施過程中,政府和市場兩個層面都在進行著力,針對化工行業而言,下面對應從園區與企業應如何開展工作進行探討。
一、為什么要進行碳達峰與碳中和
1.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全球變暖趨勢在持續。20世紀以來,地球氣候變化主要由人類活動推動,特別是化石燃料燃燒增加了氣球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提高了地球平均地表溫度。2019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約1.1℃,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第二暖年份,2015~2019年是有完整氣象觀測記錄以來最暖的五個年份;20世紀80年代以來,每個連續十年都比前一個十年更暖。2019年,亞洲陸地表面平均氣溫比常年值偏高0.87℃,是20世紀初以來的第二高值。
近年來,全球極端氣候事件頻發,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公布的評估報告,過去50年中極端天氣事件,特別是強降雨、高溫熱浪等呈現出增多增強趨勢,并且預計今后這種極端事件的出現將更加頻繁。
當前,人們逐漸意識到氣候變化是全球共同面臨的重大挑戰,需要依靠世界各國的力量共同解決。早在1992年發布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中,提出氣候變化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明確發達國家應率先減排,并有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支持的義務。2015年12月,各國在《巴黎協定》中承諾,2050~2100年實現溫室氣體排放與吸收之間的平衡,即實現全球“碳中和”目標,明確了21世紀末將全球溫度升高控制在不超過工業化前2℃的目標,并將1.5℃溫控目標確立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努力方向。
中國開展二氧化碳減排將深刻帶動產業變革,同時在建設美麗中國,協調國際合作,保障能源安全方面也都具有重要意義。
2.化工園區和化工企業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意義
據研究,2019年全球化石燃料燃燒產生CO2排放量368億噸,其中中國排放將近98億噸,占全球27%。我國化工部門(包括石油加工煉焦、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產生的碳排放量約5.88億噸,占工業領域總排放的16.7%,占全國能源碳排放比例6%(注根據溫室氣體排放核算體系,此處化工部門排放主要是指在生產化工產品過程的排放,不包括諸如汽油在車輛使用時的燃燒排放,這部分排放計入交通部門排放),。
根據統計,截至到目前,全國重點化工園區或以石化為主導產業的工業園區共有616家,其中國家級化工園區48家,全國已經形成石化產值超千億的大型園區17家,產值500-1000億的大型園區35家,產值100-500億中型園區219家,產值小于100億的小型園區345家。
為實現對化工企業安全環保集中管理和提升化工企業規模優勢集中布局產業鏈,多地均要求危化品生產企業入園率50%以上,有些省份要求入園率達80%,大量規模以上化工企業都在化工園區進行布局和生產,化工園區已經發展成為化工行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在支撐化工行業應對氣候變化上也將發揮重要作用。
二、化工園區如何響應碳達峰碳中和
按區域進行考評是我國管理體制優勢,通過“大氣十條”的實施,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大氣環境質量改善上已經取得了成功經驗。針對碳排放,各省市都將陸續面臨碳減排指標和任務。目前,重點化工園區可以開展的主要工作包括但不限于編制并執行碳達峰與碳中和工作方案,踐行能耗雙控考核要求,將碳排放影響評價納入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并作為項目入園評審要求等。
1、編制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落實2030年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完善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度,重點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實施以碳強度控制為主、碳排放總量控制為輔的制度,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和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目前,全國各地已經陸續啟動區域碳達峰行動方案的制定和編制,部分化工園區與經濟開發區也根據需要啟動了自身碳達峰與碳中和工作方案編制。
碳達峰與碳中和工作方案編制前要邀請第三方核查機構摸清區域排放量,找出減排空間和方向,同時要重點結合自身產業規劃提前布局好重點吸納和退出項目領域。
2.落實能耗雙控制度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實行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實行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的一項重要措施,既能節約能源資源,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也能倒逼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綠色水平。實踐結果表明,降低能耗強度,控制能耗總量,有利于扭轉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階段對能源消耗大幅度增加的勢頭,緩解我國經濟增長對能源消耗增長的依賴程度,對減輕我國資源環境瓶頸約束,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國家發改委在2021年6月16日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座談會指出,當前各地區要把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作為抓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排查本地區在建“兩高”項目,科學穩妥推進擬建“兩高”項目,深入推進存量“兩高”項目節能改造。各地區要強力推進能耗雙控,確保完成今年全國能耗強度降低3%左右目標。
內蒙古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均偏高,3月成為全國首個發布“雙控”(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政策地區,而4月寧夏也開始實施雙控政策。化工園區要嚴格實施節能審查,對于不符合國家產業規劃、產業政策、“三線一單”、產能置換、能效標準、煤炭消費減量替代和污染物排放區域削減等要求的“兩高”項目,要嚴格把關。
3.考慮將碳排放納入項目審批
2021年2月6日,“重慶市生態環境局關于印發《重慶市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指南——碳排放評價(試行)》《重慶市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指南——碳排放評價(試行)》的通知”公布,開啟了將碳排放評價納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先河。
2021年5月31日,生態環境部發布的《關于加強高耗能、高排放建設項目生態環境源頭防控的指導意見》指出,“將碳排放影響評價納入環境影響評價體系。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和行政審批部門應積極推進‘兩高’項目環評開展試點工作,銜接落實有關區域和行業碳達峰行動方案、清潔能源替代、清潔運輸、煤炭消費總量控制等政策要求。在環評工作中,統籌開展污染物和碳排放的源項識別、源強核算、減污降碳措施可行性論證及方案比選,提出協同控制最優方案。鼓勵有條件的地區、企業探索實施減污降碳協同治理和碳捕集、封存、綜合利用工程試點、示范”。可見,化工園區有必要根據自身碳排放計劃和規模,在項目審批時開始考量和納入碳排放,為支持所在整個區域碳達峰和碳中和做好準備。
三、化工企業如何響應碳達峰碳中和
2021年3月10日,歐洲議會通過了一項關于與世貿組織兼容的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決議,歐盟委員會希望歐洲議會在2021年采納其CBAM具體建議,并在2023年1月之前生效實施。CBAM決議最核心內容是針對歐盟市場覆蓋進口商品實施碳定價,對不符合碳排放相關規定與歐盟有貿易往來的國家,歐盟將對其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可見,碳達峰碳中和不僅是政策要求,也有可能成為限制企業發展的貿易措施,即使化工企業在今年尚未被列入全國碳交易系統,但仍有必要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1.碳交易機制
通過國際間協定和國家自主減排方案,確定全國總體排放額度,中國政府會將允許排放的碳配額分發控排企業(2019-2020年全國碳市場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共計2225家,重點化工企業將在十四五期間納入),第三方機構每年對控排企業進行溫室氣體排放核查,控排企業碳配額充足時可以在交易中心銷售配額,控排企業碳配額不足可以去交易中心購買其他企業的額度。同時,控排企業還可以去購買經過審定和簽發的其他林業項目、新能源等項目產生的減排量,目前規定這部分抵消量不能超過5%。另外,交易中心還可以將碳配額進行抵押、托管、債券等形式進行再次開發。
全國碳交易系統于今年7月啟動電力行業線上交易,預計其對應的碳排放配額可達40億噸,在未來將造紙、化工等八大重點能耗行業均被納入全國碳排放交易后,碳排放配額有望翻番,屆時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作為化工企業,應主動進行企業碳排放核查,為加入全國碳市場做好準備,同時清晰的碳排放數據,可以開展全產業鏈碳中和下游企業提供數據支撐,幫助企業建立產品碳足跡,應對可能的碳關稅。
2.研發和應用碳減排技術
化工行業碳排放強度依然很高,節能潛力巨大,化工企業有必要開展節能診斷分析,開展節能減耗工作。利用信息化技術和算法進行能源利用高效匹配也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節能技術。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過程中,碳減排是主要的一種方式,幫助我們從根源上減少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回收存儲利用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另一種形式。CCUS即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關鍵技術之一,受多國所重視。
碳捕集:將化工行業利用化石能源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進行分離和富集的過程,可分為燃燒前捕集、燃燒后捕集和富氧燃燒捕集。
碳封存:通過工程技術手段將捕集的二氧化碳儲存于地質構造中,實現與大氣長期隔絕的過程,主要劃分為海上咸水層封存、海底咸水層封存、枯竭油氣田封存等。
碳轉化:即通過地質、化學、生物等各種反應,將二氧化碳轉化成對我們有價值的目標產物,如二氧化碳制化學品、二氧化碳制燃料等。
3.確定自身發展方向
化工企業可以不斷向下延伸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降低單位產值的能耗成本,要充分考慮風險,謹慎進入電石、燒堿、黃磷等高能耗化工行業。另外,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建筑部門對于節能保溫材料諸如聚氨酯的需求將提高,交通部門對氫燃料電池、動力電池隔膜材料的需求將上升,化工新材料領域將面臨新的增長點。化工企業應結合自身優勢,充分研究碳達峰碳中和下的市場需求,抓住市場機遇,確定發展方向。
四、有關建議
1.化工園區碳中和實施標準建立,針對化工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化工園區是堅持政府和市場兩手發力的著力點,同時也是“命令-控制式”政策工具與“市場化”手段相結合的樞紐,通過化工園區能提成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方案的效率,但踐行化工園區碳中和管理依然缺乏標準支撐,建議各方積極參與和進行化工園區碳中和標準的制定。
2.各地在碳排放權分配時應考慮提高化工園區內先進裝置排放額度,有助于降低化工園區與企業碳排放強度,同時將排放企業進一步在化工園區集中,在CCUS技術經濟可行性逐漸提高的未來,可以使得碳排放集中吸收和消納,集中排放可為集中治理做好準備。
3.化工企業適時開展碳盤查,摸清自身碳排放底子,做好碳管理、碳交易人才培養的隊伍建設,為爭取配額和實現履約做好準備。
4.提升碳排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為了確保碳排放數據的準確性,有必要進行企業能耗監控,過程排放監控,建立碳排放登記和管理的信息化系統,并將其作為建設智慧化工園區和綠色化工園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也提出,我國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過程中,要“處理好減污降碳和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群眾正常生活的關系”。政策推進是堅定但具備彈性的,絕不是一刀切,而且即使碳排放配額供給走向壓縮,做好準備的化工園區和化工企業在這一過程中將具備一定優勢并占據先機。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