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孫建博建議:全面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生態修復重大工程
【谷騰環保網訊】在石灰巖地區,有一種被稱為“地球癌癥”的土地退化現象——石漠化,一直以來被認為是一種嚴重的生態災難。
“十三五”期間,我國累計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積160萬公頃,建成國家沙漠(石漠)公園50個,保護成效顯著,生態狀況穩步好轉。“但還有絕大部分石漠化土地,立地條件差,治理難度大,治理成本高,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淄博市原山林場發展戰略委員會主任孫建博表示,“石漠化治理已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點工作任務,要進一步把石漠化治理提升到國家治理層面。”
統一規劃、系統修復、綜合治理成當務之急
巖石凸現裸露、地面光禿禿,這是石漠化給人的直觀感受。在熱帶、亞熱帶濕潤、半濕潤氣候條件和巖溶發育的背景下,一旦地表植被遭受破壞帶來土壤流失,隨之而來的就可能是溶巖大面積裸露或礫石堆積,這就是石質荒漠化。
據了解,我國的石漠化災害主要分布在以云貴高原為中心的貴州、云南、廣西、四川、湖南、湖北、重慶和廣東8個省(區、市),并集中分布在貴州、云南和廣西三省區。
“石漠化已經成為巖溶地區最大的生態問題,與西北地區的沙漠化、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并稱為我國三大生態災害。”孫建博進一步解釋道,“石漠化生態系統十分脆弱,已經初步治理的地區,植被剛剛開始恢復,穩定性差,如果保護工作不到位,極易反彈,這就導致其破壞容易但修復起來很難。而往往石漠化地區人口密度大,生態壓力依然很大。”
實際上,我國早已針對石漠化治理展開了一系列行動,并從國家層面出臺了政策法規。比如,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了《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規劃》在長江重點生態區布局了包含長江上中游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等8個重點工程。2022年,國家林草局將強化規劃指導,印發實施《科學推進石漠化綜合治理的指導意見》。
“通過統一規劃、整體保護來推進石漠化的系統修復和綜合治理成為當務之急。”孫建博建議,“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也應將潛在的石漠化土地、非石漠化土地納入工程范圍,通過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統治理,促進巖溶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整體提升。”
具體而言,從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全面推進國家石漠化綜合治理生態修復重大工程,加大國家和地方政府工程資金投入,強化科技支撐,因地制宜綜合治理,聯合有關部門、科研機構、大專院校等開展科研技術攻關,重點研究不同類型石漠化土地的治理模式和石漠化地區水土流失機理研究,大力推廣和應用先進實用的技術和模式,實現石漠化治理可持續發展。
探索”石漠化治理+特色產業”發展模式
在云南紅河州有一座太平湖森林小鎮山地石漠化公園,公園的科普展館內,通過對太平湖山地石漠化演變史、治理史的展示講述了太平湖的巨變。曾經的太平湖地域,受大自然和人為因素影響,原始的喀斯特地貌逐漸演變成了石漠化土地。經歷了“人增—耕進—林草退—石漠化”的持續演變,潛在的石漠化土地進一步惡化。為了克服這種地質災害,當地先民種植以玉米為主的耐旱作物,“石窩窩里種包谷”的傳統農耕模式也成為早期石漠化治理的雛形。
實際上,石漠化的出現和治理都與人類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孫建博告訴記者,“我們需要探索出既可恢復石漠化地區的生態環境,又可帶動石漠化地區經濟效益的生態修復方法,進而達到實現生態與經濟融合發展的目的。”
單一的治理模式僅僅能解決溫飽問題,要想獲得長足發展,石漠化治理必須尋找到一條“既能治標也能治本”的路子。
“石漠化的根本問題是生態問題,人工造林和恢復森林植被是治理的主要措施。”孫建博表示,通過實施綠化提升工程,可以為當地群眾提供植樹造林、撫育管理的工作機會。同時,各地還可以因地制宜地探索”石漠化治理+特色產業”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林果、林藥、林油及草食畜牧業,提高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實現脫貧致富。而推動國家石漠公園建設,更是能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項目建設中得到最好詮釋。
如今的太平湖森林小鎮已建成5500余畝的苗木產業基地和特色花卉基地。石漠化公園也迎接八方來客,曾經荒蕪的山坡,開出了綠色的夢想之花,未來還將有更多植被在這片山坡上出現。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