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安全焦慮”
【谷騰環保網訊】強化頂層設計,重點關注鋰電池安全的三個方面加強技術聯合攻關,實現跨行業的協同融合。鋰電池的安全性是個極其復雜的系統性問題,既涉及材料研究,也與技術應用、結構優化等問題息息相關,且安全問題已逐步延伸到上下游產業鏈及跨產業融合的邊界區域。
建議:一是持續攻關核心鋰電池安全技術。堅持磷酸鐵鋰、三元兩條路線并重,開展固態電解質、阻燃電解液等關鍵材料技術研究,加快動力電池熱失控安全、電池系統高壓絕緣安全和碰撞安全、三元材料動力電池熱穩定性、充電安全防護等安全技術攻關。二是發揮疊加優勢,組織跨行業協同攻關。積極開展電池企業與整車企業的協同,在設計階段、車輛匹配、熱管理策略、異常狀態的監測、測試與驗證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加強電池企業與消防行業的協同,圍繞動力電池火災案例分析、動力電池熱失控早期火災探測、長時效滅火劑、自動滅火裝置等方面開展交流與聯合研究。
近年來,動力鋰電池燃燒和因電池故障導致的召回事件頻繁發生,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關注由“里程焦慮”逐漸轉移到“安全焦慮”。據不完全統計,從2021年初至今全國已發生50多起電動汽車著火事件,絕大部分由電池熱失控引起,動力鋰電池安全問題已成為電動汽車行業發展的“絆腳石”。如何避免消費者對電動汽車的“安全焦慮”?
加強鋰電池檢測能力建設,保證量產前產品充分的測試驗證周期。電池量產前的測試與驗證不充分已成為制約行業發展的突出問題。一方面,部分企業為獲得補貼盲目追求高比能量,縮短測試驗證時間,將至少要3年的電池研發和驗證期縮短了一半。另一方面,電池測試驗證手段不完善,甚至部分企業沒有電池安全測試的能力。
建議:一是保持補貼政策的技術條件適當穩定。電動汽車準入和補貼等指標的設定要符合技術發展規律,不宜頻繁變更,如果變動,應給企業至少兩三年的時間進行開發、設計、驗證新產品。二是加強電池測試能力建設。完善企業自主檢測、公共服務檢測和國家認證檢測相結合的檢測體系。鼓勵電池生產企業、電動汽車生產企業、研究機構以及檢測認證機構加強產品測試驗證等相關數據積累,為產品開發、標準制修訂、產品一致性管控夯實基礎。
完善鋰電池安全標準體系建設,進一步提升電池熱失控報警和安全防護水平。目前,中國動力鋰電池安全標準要求及相關測試規程主要針對新鮮動力電池,但已有研究表明,中后期或將是動力電池熱失控反應的“高發期”,需要特別加以預防和控制。
建議:一是加快鋰電池安全標準制修訂工作。提高動力電池單體、模組和系統的全生命周期安全性測試標準,彌補現有標準的不足;針對現行標準中用于電池測試后如泄露、外殼破裂、起火、爆炸等現象的定義和描述較為寬泛現象,加強可量化測試結果判定依據。二是開展更嚴苛的安全質量標準研究。如針刺實驗作為鋰電池測試中非常有效、苛刻的一種方法,建議逐步納入國家強制性標準。三是推進標準的國際化進程。加快國際標準的轉化工作,積極推進檢驗檢測結果的互認共享。支持行業組織和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和技術法規的制定,不斷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
本文有刪節,作者系賽迪智庫安全產業所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