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累計調水500億立方米,助力河湖重現生機
【谷騰環保網訊】記者從水利部獲悉,截至今年7月22日,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陶岔渠首入總干渠水量突破500億立方米,相當于為北方地區調來黃河一年的水量,工程受益人口超過8500萬,為推進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堅實的水安全保障。
全面通水以來,水資源配置格局持續優化。目前,中線工程供水已成為沿線大中城市供水的生命線:北京城區七成以上供水為“南水”;天津市主城區供水幾乎全部為南水;河南、河北兩省的供水安全保障水平都得到了新提升。
通過長期持續加強水源區水質安全保護,有效保障了群眾的飲水安全。丹江口水庫和中線一期工程通水以來供水水質一直穩定在地表水水質Ⅱ類標準及以上;北京自來水硬度由過去的380毫克每升降至120毫克每升;河南省11個省轄市用上“南水”,其中鄭州中心城區90%以上居民生活用水為南水,基本告別飲用黃河水的歷史。河北省滄州、衡水、邯鄲等地區,500多萬居民告別了長期飲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歷史。
水利部的數據還顯示,南水北調使得生態效益顯著發揮。中線一期工程通過向沿線50多條河流湖泊生態補水,串聯起沿線的山水林田湖草,形成了良好的綠色生態系統。
截至7月22日,已累計生態補水超過89億立方米,受水區特別是華北地區,干涸的洼、淀、河、渠、濕地重現生機,河湖生態環境復蘇效果明顯。
目前,華北地區淺層地下水水位持續多年下降后實現連續兩年回升,淺層地下水總體達到采補平衡。北京密云水庫蓄水量達到35.79億立方米,創造了新的紀錄;永定河實現了1996年以來865公里河道首次全線通水。河北省統籌南水、黃河水和水庫水,向白洋淀生態補水,淀區面積由補水前的170多平方公里擴大到250平方公里左右,有“華北之腎”美譽的生態濕地功能逐步恢復。
此外,中線一期工程貫穿京津冀豫,形成了水系互聯、互通、共濟的供水格局,有力助力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推動河北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沿線受水區置換出大量地下水和地表水,使農業、工業、生活及生態環境爭水的局面得到緩解,沿線地區農田灌溉保證率,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生產效益大大提高。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