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總理答記者問時提到的“農村生態價值”說起
【谷騰環保網訊】“就鄉村振興來講,下一步在具體工作中,我感到要突出三個關鍵詞:一是全面。不光是發展經濟,而是要全面彰顯鄉村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3月13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強在人民大會堂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這樣強調。
我國廣袤的農村除了食物供給、居住等經濟價值之外,還可以提供景觀、水質、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價值。而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是基礎,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實現鄉村經濟、生態、社會、文化的全面發展。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關注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和改善,特別是農村黑臭水體治理的話題。
農村生態環境治理,受到代表委員關注
“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工作,由于技術、成本、監管等因素,還存在不少問題。”全國政協委員黃綿松表示,與城市相比,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維資金投入、運維監管力量不足,運維手段智慧化程度不高,亟須進行智慧化轉型。他建議“充分吸納和借鑒城市污水治理的經驗做法,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加快技術標準和規范建設”。
農村環境整治涉及諸多方面,在農業面源污染方面,有代表提出“如何把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實現種養結合、變廢為寶、消除畜禽養殖污染已成為當務之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印遇龍建議,要從畜禽養殖源頭減控提質、糞污處理過程綜合控制等環節,開展基礎研究、數據積累、集成示范,解決規模化畜禽養殖過程中廢棄物產生量大、污染負荷高、處理水平低等現實瓶頸問題。
有的代表委員也聚焦“以法治為保障,提高鄉村生態環境治理效能”。如全國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團董事長張天任建議,制訂《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法》,進一步構建和完善農村環境保護法治體系建設,為全面推進鄉村生態振興提供制度保障和法治支撐。
除了以上方面,農村黑臭水體的治理,也是兩會期間大家關注的焦點。防治水污染、保護水生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黑臭水體是“群眾身邊的污染”。農村黑臭水體的治理,對于推進農村環境質量改善、加快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提升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十分重要。
近年來,全國各地大力推進黑臭水體治理,總體取得顯著成效。截至目前,我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基本消除。接下來,治理對象轉向農村黑臭水體,將與城市黑臭水體整治齊頭并進。
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該如何發力?
2022年,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等聯合印發《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2021—2025年)》,將農村黑臭水體整治作為“十四五”重點任務予以推進,與城市黑臭水體整治齊頭并進。到2025年,要基本消除較大面積農村黑臭水體。
如何消除農村黑臭水體?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中國環境報記者,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充分結合農村類型、自然環境及經濟發展水平、水體匯水情況等因素,綜合分析黑臭水體的特征與成因,分區分類開展治理。統籌考慮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污水規模和農民需求等,合理選擇適用的農村黑臭水體治理技術和設施設備,注重實效,不搞 “一刀切”,不搞形式主義。
另一方面,馬軍表示要優先考慮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不能為了達到短期效果,就通過一些化學藥劑去進行處理,這樣治標不治本。建議在控源截污的前提下,更多考慮通過自然的方式去解決問題。比如一些小的溝渠,在將有害物質去除后,可以采取諸如人工濕地的處理方式,解決富營養化問題,促使達到自凈。”
城市黑臭水體治理過程中,公眾參與尤為重要。“用高度互動的新媒體工具吸收公眾大規模參與環境整治行動,對城市黑臭水體的治理發揮了重要作用。”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表示。據有關統計,公眾和環保組織舉報已促使50多條黑臭水體被納入治理計劃。公眾舉報也反映了很多治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完成后出現的返黑返臭、偷排和垃圾丟棄現象,這些公眾意見的表達也幫助了治理部門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在馬軍看來,農村的黑臭水體整治也可以借鑒城市的治理方式,多引導公眾參與。“需要繼續加大公眾參與,通過信息公開讓社會各界都能夠了解農村黑臭水體的現狀和治理進展。希望城市黑臭水體舉報平臺可以延伸到農村,讓公眾參與監督。”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