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產業≠低端產業!用技術創新賦能傳統產業發展也可取得顯著成效
【谷騰環保網訊】近日召開的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圍繞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并明確強調,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這一要求非常具有針對性,既為傳統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也明確了要防止出現的偏差。
近年來,盡管國家三令五申強調先立后破,但仍有一些地方以“環保”的名義對企業實施限產限電甚至關停,特別是“雙碳”目標提出后,個別地方不切實際、運動式減碳,“一刀切”式限制甚至禁止一些傳統產業生產,影響了經濟社會的正常發展。還有個別地方在制定產業規劃及城市發展規劃時,往往把帶有“傳統”色彩的行業和領域當成燙手山芋,唯恐避之不及,優先取締或遷出,影響了上下游產業鏈和社會公眾日常生活。類似這些簡單粗暴的行為,美其名曰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際上卻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這種把長期任務短期化的行為,不僅損害了企業和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抹黑了政府形象,更無益于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之所以出現這些問題,一個重要原因在于,相關地方沒有在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上下苦功,沒有處理好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之間的關系,而是消極應對,試圖通過“一關了之”實現“一勞永逸”。
邁向高質量發展,瞄準高新產業、發力高端制造業固然重要,可傳統產業也決不能被輕視甚至嫌棄,因為它們才是實體經濟的底盤所在。工信部數據顯示,傳統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0%以上,是工業經濟的主體。尤其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和各種風險挑戰,把傳統產業鞏固好提升好,實體經濟才能更有底氣。而且,鋼鐵、石化、建材等傳統產業也是高新技術產業的基礎和支撐,事關整個產業鏈。只有持續在傳統產業深耕細作,才能固本強基,有效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再者,諸如家電、紡織、食品等傳統產業還直接關系著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堅持轉型升級,才能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更高品質、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傳統產業工業化進程中出現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不是傳統產業的問題,而是粗放式發展觀念、工藝設備落后和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傳統產業不等于低端產業,只要堅持轉型升級,通過創新和技術進步來提高競爭力和生產效率,傳統產業就能成為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實體經濟提質增效奠定堅實基礎。
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當前有很多地方在積極探索實踐,也取得不少顯著成效。例如,山鋼集團聚焦重大專項、關鍵技術、高端產品等大力實施科技攻關,2022年研發投入50多億元,部分產品實現進口替代。2/3面積位于沿長江1公里紅線內的湖北荊州三才堂公司,借助搬遷之機,從生產設備、流程到工藝都做了全面的優化提升,經過1年半的科研攻關,完成了低廢水高效率生產工藝開發,并全面實現清潔生產。陜西銅川跳出資源型城市定位,推動鋁產業轉型升級,由原來的單純電解鋁發展成為軍工特種用材等多個細分產業,產業延伸至汽車輪轂等精深加工領域。廣東圍繞家電、建材、化工、紡織等特色行業,推動產品全生命周期和生產制造全過程的綠色化,全產業鏈構建具有廣東特色的綠色制造體系。
實現長遠目標需要久久為功,長期積累的問題必須一步一步解決。對地方政府來說,擘畫發展藍圖時,要用長遠的眼光看待傳統產業,給予更多的耐心和扶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而傳統行業企業也要有急迫感,要練好內功,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讓生產過程更符合生態環保要求,讓產品質量更適合市場需求,確保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在高質量發展產業大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