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市場建設進展顯著、成效逐步彰顯、影響持續擴大
【谷騰環保網訊】全國碳市場是中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和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也是中國碳定價機制的主體形式。7月21日,2024年中國碳市場大會在湖北省武漢市召開,會議期間發布了《全國碳市場發展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全國碳市場啟動3年,取得哪些進展?又有哪些成效?其建設和運行情況為何受到國內外社會高度關注?根據《報告》內容及公開數據,記者進行了梳理。
《全國碳市場發展報告(2024)》發布現場。曾震攝
全國碳市場建設進展顯著
《報告》顯示,經過3年的建設運行,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制度框架體系基本完成,法規保障得到加強,配套技術規范不斷完善,為市場平穩有序運行夯實了基礎。
2024年1月,國務院頒布了《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首次以行政法規形式明確了碳排放權交易及相關活動制度,做到覆蓋范圍不留盲區、重點環節有的放矢、處罰手段有效完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與生態環境部印發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和其他配套制度共同形成了涵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技術規范”的多層級制度體系。
保障碳排放數據質量,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平穩有序運行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報告》總結了我國政府持續強化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的相關舉措。記者注意到,通過優化核算核查方法,對關鍵數據實施月度存證,并由“國家—省—市”三級聯審,運用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智能預警數據質量風險,組織開展專項監督幫扶,形成問題“及時發現-移交督辦-核實整改”的閉環管理工作機制,數據質量得到有效保障,滿足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平穩有序運行的數據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為保障數據質量,2021以來,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三輪重點排放單位碳排放報告質量監督幫扶,跨省抽調專家和執法骨干,對分布在25個省、73個城市的538家重點排放單位開展了現場監督。對發現問題進行分類處置、制定銷號標準,拉條掛賬、逐項整改。同時,持續跟進第一個履約周期問題整改落實情況。各地累計對數據質量問題實施行政處罰54件,立案處罰并核減配額折合市場價值約14億元。
透過數據看發展。“截至2023年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4.42億噸,累計成交額249.19億元。其中,第二個履約周期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量2.63億噸,累計成交額172.58億元,交易規模逐步擴大,交易價格穩中有升,交易主體更加積極。”《報告》公布和分析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二個履約周期(2021、2022年度)市場交易情況。《報告》顯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二個履約周期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含其他行業自備電廠)2257家,年度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約51億噸二氧化碳當量。
全國碳市場發展成效逐步彰顯
全國碳市場壓實了企業碳減排主體責任,樹立了企業“排碳有成本、減碳有收益”的低碳意識。《報告》顯示:“相較于強制性限產限排,碳排放權交易機制通過市場手段配置碳排放資源,企業減排方式更加靈活,更有利于促進行業減排。”在保障電力行業快速發展、能源安全的前提下,2023年全國火電碳排放強度(單位火力發電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8年下降2.38%,電力碳排放強度(單位發電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18年下降8.78%,通過碳市場推動溫室氣體減排,促進能源結構調整,激勵先進、約束落后的導向作用更加明顯。
2024年4月24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收盤價首次突破每噸百元。碳排放權的綠色金融屬性逐步獲得市場認可,全國碳市場交易價格為開展氣候投融資、碳資產管理、配額質押等錨定了基準價格,撬動了更多綠色低碳投資,促進火電行業能效提升、能源結構調整,顯現出對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
立足中國實際,我國探索建立了重點行業碳排放核算體系,為制定發布中國年度電力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區域電網基準線排放因子,建立完善碳足跡管理體系等提供了關鍵數據支撐。
近年來,我國通過強化制度管理、明確責任義務、優化技術規范、加強監督檢查等,培育了一大批專業人才和相關機構,為推動實現“雙碳”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據《報告》統計,2023年,我國有50余家咨詢機構、450余家檢驗檢測機構、近100家核查機構為重點排放單位和政府主管部門提供第三方技術服務。省級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核查機構服務進行評價,在關于工作及時性和工作質量的1.66萬條評價結果中,合格比例達到99.7%。
全國碳市場發展影響持續擴大
全國碳市場建設和運行情況為何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報告》闡述了其中原因。一方面,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從發電行業入手,于2021年7月啟動上線交易,現納入重點排放單位2257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約51億噸,占全國二氧化碳排放的40%以上,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市場。
另一方面,2024年1月,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正式啟動,是繼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后又一推動實現“雙碳”目標的政策工具。強制碳市場對重點排放單位排放行為進行嚴格管控,自愿碳市場鼓勵全社會廣泛參與,兩個碳市場獨立運行,并通過配額清繳抵銷機制相互銜接,二者共同構成全國碳市場體系。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全國碳市場國際合作是全國碳市場發展影響持續擴大的另一重要原因。《報告》顯示,全國碳市場啟動以來,我國圍繞碳市場制度建設,與歐盟、德國、挪威、金磚國家、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開展了多層次交流對話和務實合作,持續開展中歐碳排放交易政策部長級對話,舉辦“中國碳市場大會2023·上海”,做好經驗分享和互學互鑒,開展形式多樣的碳市場能力建設活動,夯實碳市場實施基礎。中國的碳市場對全球碳價水平和碳交易機制成效具有重要影響力,全國碳市場建設和運行情況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中國基于碳排放強度控制目標的配額分配方法展現了碳市場機制的靈活性和適用性優勢,為全球碳市場機制創新貢獻了“中國方案”。
今天,中國碳市場的創新發展,正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激勵市場主體綠色低碳技術創新,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