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礦產資源開發如何補上生態欠賬?
【谷騰環保網訊】礦產資源是發展之基、生產之要,是工業的“糧食”和“血液”。長期以來,得益于礦產資源開發及加工業的支撐,能源、有色金屬等產業已成為甘肅省經濟發展的支柱。但目前來看,甘肅省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相對粗放,礦業發展水平有待提高,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合法采礦、違法用地”問題突出。根據《土地管理法》和自然資源部有關文件要求,礦業企業采礦應當按規定申請使用建設用地。而筆者在調研檢查中發現,甘肅省部分地區自然資源部門未嚴格落實政策規定,“十四五”期間不少礦山仍然存在無建設用地審批手續,或僅有林草部門臨時占用地審核同意書,甚至臨時審核同意書過期未再申請延續的問題。
二是長期管理缺位,礦山生態恢復治理難。《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工作要求“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誰投資誰受益”,并由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相關工作。同時,采礦企業在礦山建設前需編制“三合一”方案,即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修復方案、土地復墾方案,并取得審查意見。但由于部分地方存在重審批輕監管情況,有的企業未嚴格按照開發利用方案分區塊邊開采邊治理,甚至任性開采,一邊是露天開采形成的“天坑”,一邊又是長年累月堆積起來的“渣山”,與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修復方案要求存在差距。有的企業礦權范圍處于山脊線一側,卻采用崩落式近乎垂直的“掌子面”進行采礦作業,形成高陡邊坡,后期恢復治理更加困難。
三是生產過程環保措施未落實。因礦產資源多數位置偏遠,有的企業為應對檢查和管理部門玩“捉迷藏”。比如在迎檢前做好應急措施,臨時對路面清掃灑水、開啟環保設施、買新網子苫蓋物料,甚至臨時停機檢修。近年來采用“四不兩直”方式進行暗查暗訪可以發現,有的企業管理松散,重視經濟利益而缺乏生態環保社會責任,存在揚塵污染防治措施未落實,細物料未進棚露天堆放、除塵器未正常開啟使用、道路未硬化積塵嚴重、破碎篩分露天作業等環境管理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推動解決。
提前規劃,預留土地使用空間。加強部門政策協同、機制協調、管理協作,將礦業權審批、用地審批、環境影響評價等統籌起來,提前謀劃。根據礦產資源法規政策做好礦產資源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把已設、規劃期內擬設采礦權情況等與正在編制的各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銜接起來,摸清規劃期內采礦項目及礦業用地規模、布局等,提出規劃期內礦業項目新增用地需求,將其納入市縣和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文本的單獨選址重點項目清單或單獨選址項目清單,明確礦業項目新增用地布局的大致位置及建設用地規模和時序,及時為區域內礦業權分類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和臨時用地審核手續。
強化行業監管,規范礦產資源開采和修復治理。礦產資源行業亂象積弊已久,需堅持源頭預防、過程嚴管、事后嚴懲。自然資源部門和生態環境等部門需強化“四不兩直”檢查、無人機巡查、衛星遙感監測等,引導和督促礦業企業履行主體責任,嚴格落實“三合一”方案和環評報告要求,加快建成一批綠色礦山,淘汰違法違規小礦山,促進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加強礦產資源節約集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推動礦業高質量發展。

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添加“谷騰環保網”